钱昭平:教育老园丁
育人续新篇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06
字体:[     ]

钱昭平同志是一位1971年就参加教育工作的退休老教师。早年他插队苏北乡村当过民办教师,回到实博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后教过初中、高中,退休前担任实博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市侨谊实验中学校长、书记。2011年退休后,担任过实博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梁溪区教育学会会长,梁溪区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还担任实博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市关工委报告团成员。他曾是实博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市首批中教政治学科带头人,中小学德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是在教育园地里耕耘了半个世纪的老园丁。

他长期从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情系关心下一代。退休前,他任学校的关工委主任,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退休后,他满怀对关心下一代事业的热爱,活跃在学校、社区,只要是邀请他讲课,不管路途远近、规模大小,他都热情相允并提前到场做好讲课准备。几年来,他为职技院校、中小学校、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等讲课数十场,还应邀为多地的基层关工委培训作讲座。每一次讲课都会根据受众情况定制讲稿,专门制作PPT。为了提高讲座的质量,增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实效,他经常了解未成年人教育中的最新动态和信息,收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图表,及时补充到讲课中,不断调整充实讲课内容,使他的讲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不断提高讲课的实际效果。

他认为关工委的教育活动要和学校的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教育活动形式要创新,反对形式主义。他力求在关工委报告团工作中不断创新,提高报告内容的质量,优化“供给侧”,让听众受到更深刻的教育,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受到更好的影响和感染,实现供需对接,同频共振。

钱昭平认为对求知欲极强的中小学生来说,能获取新知识的讲课会更受欢迎。他在侨谊中学讲《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时讲到中国历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他没有直接介绍哪些不平等条约,而是用设问来启发: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日本侵略军在我国北平城外卢沟桥头向宛平城开炮,我军奋起抵抗,标志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从地图上看,日本和我国隔着大海,卢沟桥头哪来的日本军队呢?在学生思考后,他便引出一个知识:由于1901年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日本成立所谓“清国驻屯军”,在使馆区以及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兵力部署于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地)驻军的屈辱历史。这样就把学生课内学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了,形成了新的认知,强化了学生对祖国近代以来遭遇深重灾难的认识,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丰功伟绩。

他在报告里还努力渗透辩证看待问题的哲学思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内外因的观点分析问题。

2019年9月,市关工委关爱工作团的侯毅同志和他联系,坊前小学反映青年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太大,希望他去针对这个问题讲一课。为了讲好这一课,他在坊前小学和东林小学做了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发现很多青年教师觉得工作压力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有青年教师本人的原因,他们对教师职业的心理准备还不足,往往不能正确评估自己,也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力等,造成心理压力过大。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就要提高他们对职业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他就专门准备了一堂课:《新时代青年教师的际遇机缘与职业担当》。课中他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关系辩证地分析给青年教师听,指出国家的命运与前途涉及每一个人,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建设伟大强国的进程与我们这代青年教师的黄金人生历程基本吻合,当代青年教师将注定是新时代最直接的全程见证者、最大的受益者和最有力的奋斗者,增强了青年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进而能从高处来看待如何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他还在讲座中给青年教师讲职业规划的知识,获得良好反馈。

为了做好宣讲工作,他认真学习对于青少年教育的方针相关要求。为了讲好课,他还经常和报告团的其他同志讨论切磋,相互学习提高。近年来尽管疫情对报告团工作有一定影响,他仍在各种场合给不同对象作报告和讲座多场,形式上有传统会场报告,也有网络直播讲座,还多次参加教育电视台的电视访谈专题节目,2022年4月29日的市关工委网络直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听众达一万多人,受到广泛好评。他撰写的讲稿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教育项目”案例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实博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市关工委“五老”优秀讲稿一等奖。

钱昭平同志已过古稀之年,且身患多种疾病,但还在尽心尽力地做好市关工委报告员的工作,他说:“我退休十多年了,参加市关工委报告团使我能继续从事崇高而幸福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这就帮助我实现了一个愿望:这一辈子就做好教育这一件事。”